新一年的肿瘤研究方向就看这篇!Science、Nature、Cell共推的“瘤内菌”怎么做?复旦大学中山医院12+的经典思路!






新一年的肿瘤研究方向就看这篇!Science、Nature、Cell共推的“瘤内菌”怎么做?复旦大学中山医院12+的经典思路!

小果  生信果  2024-03-06 19:00:16

“机制难寻,肠道菌群”,微生物这个“筐”已经装了太多东西了!

以“肝肠轴”、“脑肠轴”等为代表的研究,表明肠道菌群与靶器官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,但是靶器官本身的微生物是否在疾病发病和治疗中具有作用,却是一片蓝海。

自2020年,Science首次揭示瘤内菌群的存在,肿瘤研究似乎找到新的秘籍,开始不断投入到肿瘤相关微生物的研究,Nature、Cell及其子刊上瘤内菌群文章也相继涌现,瘤内菌群也当之无愧的成为了新晋国自然热点,特别是瘤内菌群和近几年最热门的“肿瘤微环境”、“免疫治疗”等先天八字绝配,两者的整合研究自然成为肿瘤研究最前沿之一

今天小途给大家带来的就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发表在Gut Microbes(IF:12.2),该研究可谓是瘤内菌的研究典范:从临床样本16s测序入手,来初步表明ICC存在瘤内菌,再通过FISH等实验确认了瘤内菌的存在;进一步的单细胞分析证明瘤内菌与不仅存在肿瘤细胞内,还存在于免疫细胞中;最后筛选出单个菌株并进行体内、体外的功能验证,可谓循序渐进一条龙。在当前肿瘤研究竞争白热化的前提下,瘤内菌作为新的热点方向,可以和肿瘤微环境,特别是免疫治疗等角度进行挂钩,可谓强强联手,作为2024年肿瘤研究的首要创新角度,大家一定不要错过了。感兴趣的小伙伴,快来找小途复现吧!


题目:肿瘤内微生物组分析揭示其对肝内胆管癌的抑制价值

杂志:GutMicrobes

影响因子:IF=12.2

研究背景

肝内胆管癌(ICC)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发病率较高,恶性程度高,预后差。尽管已以“肠肝轴”为代表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肝脏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,但是肝脏本身的微生物是否在肝内胆管癌发病和治疗中具有作用,却缺乏深入研究。该研究旨在通过scRNA-seq等手段阐明ICC组织的细菌宏基因组学特征,并探索其抗肿瘤潜力。

研究方法

研究中,作者首先对ICC患者癌与癌旁组织进行了16SrRNA测序,并使用计算生物学方法对ICC患者组织中的细菌进行了定量。同时,通过细菌培养和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实验证实了胆管癌组织中细胞内细菌的存在。此外,作者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验证了Paraburkholderia fungorum的生物学功能,代谢组学数据表明它可能通过参与氨基酸代谢途径影响肿瘤生长。

主要结果

1.16SrRNA测序揭示ICC患者独特的微生物组特征

作者从 52 名 ICC 患者中收集了 94 个临床样本(42 个配对的肿瘤 (T) 和癌旁 (P) 组织)。进一步的16SrRNA测序分析显示,肿瘤和邻近组织之间的微生物组成总体上相似,与正常肝组织相比,肿瘤和癌旁组织的微生物组成差异更大(图1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为了避免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影响分析结果,作者应用Decontam来去除操作环境中的污染细菌,同时,作者设置了测序的阴性对照组,并在最终各组的测序结果中,去除了阴性对照中的污染细菌并过滤掉个别低质量样本,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。

图1ICC组织中细菌微生物群的组成分析

2.实验确认组织中存在活细菌和细胞内细菌

虽然上一步的测序提示了肿瘤组织中有特异的细菌,但是这细菌是否真实存在于肿瘤组织甚至是肿瘤细胞内,仍需进一步验证。作者使用了FISH、HE染色等方法,显示ICC组织中存在DNA。对新鲜肿瘤组织通过体外培养,分离获得了细菌,进一步的质谱通过质谱鉴定出头状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capitis。最后,通过电镜检测也证实了 ICC中的瘤内菌(图2)。    

图2实验验证表明组织中存在细菌

3.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显示细菌DNA转录产物在免疫细胞中富集

作者分析了来自ICC患者的三个临床组织样本(肿瘤、癌旁组织和血浆组织)的scRNA-seq数据,细胞注释后发现,细菌RNA不仅存在于胆管细胞和肝细胞等实质细胞中,还存在于多种免疫细胞中。差异表达结果显示,癌组织恶性细胞中细菌丰度高于癌旁组织,而癌组织T细胞中细菌丰度低于癌旁组织。              

图3 scRNA-seq分析揭示每种细胞类型中细菌RNA的存在

4.ICC临床治疗效果相关菌群鉴定

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,探讨瘤内微生物丰度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,发现癌抗原CA199与肿瘤组织细菌Burkholderia tuberum和P.fungorum的数量呈负相关,并且与该细菌在ICC癌旁组织中的高表达相关,推测它们可能具有抗肿瘤特性    

图4环境因素分析显示细菌丰度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

5.差异表达分析显示伯克氏菌在癌旁组织中具有较高的生物量

考虑到癌和癌旁组织之间的差异,作者计算了它们不同菌落在物种水平上的特征。

P.fungorumP.azotoformans在癌和癌旁组织中有显著差异,二者在癌旁组织中的含量比在癌组织中的要高。作者由此猜想,癌旁组织中含量较高的细菌对肿瘤的发展有抑制作用,这与P.fungorum的荧光半定量分析结果相似    

5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细菌含量的差异分析

6.P.fungorum抑制肝内胆管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

通过MTT实验、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在体外发现P.fungorum代谢物对癌细胞的表型有显著影响。接着在体内实验中表明,P.fungorum移植组小鼠的肿瘤体积相对于对照组有所减少。FISH实验,验证了小鼠肿瘤中P.fungorum的存在,进一步说明体内实验的准确性。    

6.体外和体内测定显示P.fungorum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

文章小结

本研究可谓是瘤内菌的研究典范:从临床样本测序入手,来初步表明ICC存在瘤内菌;进一步FISH等实验确认了瘤内菌的存在;单细胞分析证明瘤内菌与不仅存在肿瘤细胞内,还存在于免疫细胞中;进一步筛选出单个菌株并进行体内、体外的功能验证,可谓循序渐进一条龙。在当前肿瘤研究竞争白热化的前提下,瘤内菌作为新的热点方向,可以和肿瘤微环境,特别是免疫治疗等角度进行挂钩,可谓强强联手,作为2024年肿瘤研究的首要创新角度,大家一定不要错过了。感兴趣的小伙伴,快来找小途复现吧!   

小果还提供思路设计、定制生信分析、文献思路复现;有需要的小伙伴欢迎直接扫码咨询小果,竭诚为您的科研助力!


定制生信分析

服务器租赁

扫码咨询小果


往期回顾

01

1024G存储的生信服务器,两人成团,1人免单!

02

单个数据库用腻了?多数据库“组合拳”带你打开免疫浸润新思路!

03

孟德尔随机化的准备工作,GWAS数据的网站下载方法

04

跟着小果学复现-手把手带你拿下IF=46.9Nature 级别的主成分分析(PCA)图!!